湖心亭看雪
一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
“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。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。”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,诗中“寒江独钓”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,孤高情怀叫人赞叹。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《湖心亭看雪》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,抒发了别样的情怀。
三维目标
1.知识与技能目标
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。了解白描的手法。
2.过程与方法目标:
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。
3.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
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,评价作者的性情。寻求人生的启示。
二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
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
1.文学常识
(1)作者简介
张岱(1597-1679),字宗子,又字石公,号陶庵,别号蝶庵居士,明末清初山阴(浙江绍兴)人。寓居杭州。著作颇丰,今存有《琅奈募》《西湖梦寻》等。
2.生难字词
(1)字音
更( )定 拥毳( )衣 崇祯( )
沆砀( )( ) 余舟一芥( ) 铺毡( )对坐
余挐( )一小船 喃喃( ) 雾凇( )
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
1、听录音跟读
崇祯五年十二月,余/住西湖。大雪三日,湖中/人鸟声/俱绝。是日/更( )定矣,余/挐( )一小舟,拥/毳( )衣炉火,独往湖心亭/看雪。雾凇(sōng)沆( )砀( ),天/与云与山与水,上下一白。湖上影子,惟/长堤( )一痕,湖心亭一点, 与/余舟一芥( ),舟中人/两三粒而已。
到亭上,有两人/铺毡( )对坐,一童子/烧酒炉/正沸。见余,大喜曰:“湖中/焉得更( )有此人!”拉余/同饮。余/强( )饮三大白/而别。问其姓氏,是/金陵人,客此。及/下船,舟子/喃喃( )曰:“莫说/相公痴,更( )有/痴似相公者!”
2、熟读课文,归纳文章层次
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,写了什么景。
第一段写赏雪的具体经过。
第二段写在湖心亭的奇遇。
三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
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
1.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课文写了什么事情。
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。
2.叙事是本文的线索,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——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事件。
时间——崇祯五年十二月,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。
地点——西湖湖心亭
人物——作者、两个金陵人(舟子、小童)
事件——看雪。
3.“大雪三日,湖中人鸟声俱绝。”从哪种感觉来写?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?
明确:从听觉来写。突出大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,突出游兴强烈。
4.冷的天气,才凌晨时分,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,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?
明确:孤怀雅兴,孤高自赏。
5.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,意外遇到了什么? 作者看到了什么?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?
明确: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。
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,相对而坐,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。他们看见我,非常高兴地说:“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!”拉着我一同饮酒。我痛饮了三大杯,然后同他们道别。我问他们的姓氏,得知他们是金陵人,在此地客居。
6.“及下船,舟子喃喃曰:‘莫说相公痴,更有痴似相公者。’”是尾声,你怎样理解这个“痴”字? “喃喃”一词,你看出了什么?
明确:舟子说作者“痴”,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“痴”的人,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“痴”。
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、大惑不解的状态。
步骤四 深层探究
1、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。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?有什么特点?
【交流点拨】“雾凇沆砀,天与云、与山、与水,上下一白。湖上影子,惟长堤一痕,湖心亭一点,与余舟一芥,舟中人两三粒而已。”作者写景使用了白描手法,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,一痕、一点,一芥、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,不渲染不雕饰,简洁朴素自然,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。
2.请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。本文写景的方法是什么?折射出人物怎样的情感?
写景的句子:“雾凇沆砀,天与云与山与水,上下一白。湖上影子,惟长堤一痕、湖心亭一点、与余舟一芥、舟中人两三粒而已。”
白描的方法:此时湖上冰花弥漫,天与云与山与水,一片混沌。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,一痕、一点、一芥、两三粒,使用白描手法,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,寥寥几笔,就包含了诸多变化,长与短,点与线,方与圆,多与少,大与小,动与静,简洁概括,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,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,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,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。
拓展延伸
文字简练朴素,不加渲染,这种写作手法叫作白描。请你用白描手法写一处景物。
湖心亭看雪PPT模板适用于湖心亭看雪,小学语文课件,语文教学课件,人教部编版,九年级上册等类型的PPT教学课件场景。
该PPT课件发布于2020-03-16 18:10:18,编号是511874,格式pptx,体积大小312 KB,更多PPT课件尽在零PPT网。
[声明] 零PPT所有素材为用户免费分享产生,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,请联系客服,我们将尽快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