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文言文二则》PPT课件一-人教版小学语文

《文言文二则》PPT课件一-人教版小学语文

文言文二则
部编版六年级·上册
课前导入
   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,它言简意赅,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,灿烂的文明。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。今天,我们一起学习两篇关于知音与哲理性的文言文。
课前预习
字词
1.初读课文,完成:
(1)自读课文,借助拼音,读准字音,并画出生字词,注意把课文读通顺。
(2)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。
2. 交流学习情况
多音字
pù 一曝十寒

bào 曝光
例:陈涛参加体育锻炼缺乏毅力,一曝( pù )十寒的行为被曝( bào )光了,他为此感到十分惭愧。
伯 牙 鼓 琴
课文详解
    伯牙、锺子期:相传为春秋时代人。伯牙喜欢弹琴,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。不管伯牙如何弹奏,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伯牙的心意。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,道:“相识满天下,知心能几人!”子期死后,伯牙悲痛欲绝,“乃破琴绝弦,终身不复鼓”。伯牙绝弦,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,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。
    伯牙/鼓琴,锺子期/听之。方鼓琴/而/志在太山,钟子期曰:“善哉乎/鼓琴!巍巍乎/若/太山。”少选之间/而/志在流水,锺子期又曰:“善哉乎/鼓琴!汤汤乎/若/流水。”锺子期死,伯牙/破琴/绝弦,终身/不复鼓琴,以为/世无足复/为/鼓琴者。
    译文:伯牙弹琴,锺子期听他弹琴。伯牙刚开始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高山,锺子期听了以后说:“这琴弹得真好啊,气势巍峨就像那高大的山!”一会儿,伯牙弹琴时心里又想到流水,锺子期听了后又说:“这琴弹得真好呀,气势宽广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!”锺子期死了以后,伯牙摔破琴,弄断琴弦,终身不再弹琴,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。
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会弹琴、锺子期会听?
锺子期曰:“善哉乎鼓琴!巍巍乎若太山。”
    伯牙刚开始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高山,锺子期听了以后说:“这琴弹得真好啊,气势巍峨就像那高大的山!”
伯牙志在流水
锺子期又曰:“善哉乎鼓琴!汤汤乎若流水。”
伯牙琴艺绝伦,他肯定不止只在高山流水,想象:他还会只在哪里?
伯牙志在明月
锺子期曰:“善哉乎鼓琴!皎皎乎若明月。”
伯牙志在春雨
锺子期曰:“善哉乎鼓琴!潇潇乎若春雨。”
伯牙志在白雪
锺子期曰:“善哉乎鼓琴!皑皑乎若白雪。”
    高山流水也罢,清风明月也罢,总之,伯牙精妙的乐曲,只有通晓音律的锺子期能真正听懂。伯牙的心意,只有種子期能真正理解,这才是真正的知音啊!
    在认识锺子期之前,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,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。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,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,他一定得到了周围的人的称赞,想一想,他得到的都是怎样的称赞?
(琴技高超、琴艺炉火纯青)
(琴音余音绕梁、荡气回肠)
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,如果你是伯牙,你还渴望什么?
(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)
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,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?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?
(他想:锺子期才是真正懂我音乐的人,他才是我的知音!)
他会对子期说:你是真正懂我的人,你才是我的知音呀!以后我们常在一起探讨音乐吧。
    从那以后,伯牙、子期形影不离,一个善鼓琴,一个善听,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。再读课文1──3句,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。
无奈世事难料,子期不幸去世。
“子期死,伯牙谓世再无知音,乃破琴绝弦,终生不复鼓。”
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?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?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?
    (子期死了,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、无人理解的日子,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,无边的孤独寂寞,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;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。)
拓展延伸
   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《警世通言》这一本书里,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。在子期墓前,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,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锺子期。
    忆昔去年春,江边曾会君。今日重来访,不见知音人。但见一土,惨然伤我心!伤心伤心复伤心,不忍泪珠纷。来欢去何苦,江畔起愁云。此曲终兮不复弹,三尺瑶琴为君死!
    子期一死,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,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?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!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,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:《高山流水》。伴着那一曲动人的《高山流水》再读读这个故事。
主旨归纳
    课文主要选取俞伯牙弹的高山流水两首曲子,合起来称作高山流水 ,把真正理解俞伯牙的锺子期叫作知音,人们常常用这个成语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知音难觅
新课导读
    唐代画家戴嵩非常善于画牛,笔下的牛无不栩栩如生,其中有一幅《斗牛图》传至宋代时,还引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。北宋文学家苏轼据此写下一篇文章,记录下这个小故事以及自己的感受。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《书戴嵩画牛》。
课文详解
    戴嵩(sōnɡ:唐代画家,画水牛尤为著名,《唐朝名画录》说他画牛能“穷其野性筋骨之妙”。传世作品有《斗牛图》《三牛图》《归牧图》等。
书戴嵩画牛
    蜀中有杜处士,好书画,所宝以百数。有戴嵩《牛》一轴,尤所爱,锦囊玉轴,常以自随。
    一日曝书画,有一牧童见之,拊掌大笑曰:“此画斗牛也。牛斗,力在角,尾搐入两股间。今乃掉尾而斗,谬矣。"处士笑而然之。古语有云:"耕当问奴,织当问婢。"不可改也。
    译文:四川有个姓杜的处士,喜爱书画,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几百件。其中一幅戴嵩的《牛》,(杜处士)尤其喜欢。他用玉作画轴,用锦囊将它装起来,经常随身带着。
有一天,他摊开书画晾晒,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的这幅画,拍手大笑说:“这幅画是画的斗牛啊!牛斗的时候,力量集中在角上,错了!”杜处士笑笑,认为他说得对。古人有句话说:“耿忠的事应该去问农人,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。”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。
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?他的观点是什么?理由是什么?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童?
观点:谬矣
理由:此画斗牛也。牛斗,力在角,尾搐入两股间。今乃掉尾而斗,谬矣。
牧童:善于观察,敢于向权威挑战。
杜处士听了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?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?
表现:处士笑而然之
人物形象:敢于应战、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。
同样是笑,牧童的“拊掌大笑”和杜处士的“笑而然之”有什么不同?
课文那句话揭示了这篇课文蕴含的道理?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?
原文:耕当问奴,织当问婢
同理:画牛当问牧民
道理: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,艺术家应该向富有经验的劳动人民学习。
主旨归纳
    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。文章用简洁的语言,平实的手法,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《斗牛图》,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,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,揭示了“耕当问奴,织当问婢”的道理。告诉我们:要认真、仔细地观察事物,不能凭空想像。不能迷信权威,要从客观事实出发
课后习题
    1.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。背诵《伯牙鼓琴》。
    2.“伯牙破琴绝弦,终身不复鼓琴,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。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,再结合“资料袋”和同学交流感受。
    3.用自己的话讲讲《书戴嵩画牛》。

《文言文二则》PPT课件一-人教版小学语文适用于《文言文二则》,小学语文课件,语文教学课件,人教版语文, 六年级上册等类型的PPT教学课件场景。
该PPT课件发布于2020-01-11 15:44:51,编号是511190,格式pptx,体积大小1.91 MB,更多PPT课件尽在零PPT网。

[声明] 零PPT所有素材为用户免费分享产生,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,请联系客服,我们将尽快处理。

素材信息

编号 : 511190

体积 : 1.91 MB

格式 : .pptx

分类 : PPT课件

软件 : PowerPoint(PPT)或WPS

发布时间 : 2020-01-11 15:44:51

查看更多推荐